2006年10月2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绳子”与“鹅肝”
肖华

  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一只鼓鼓的钱袋子,袋口扎得紧紧的,“玄机”却在官员的“旁白”:“放开花,钱没了只管要,扎袋口的是松紧带。”这反映的就是在政府财政预算的审批和监督上带有普遍性的软弱现状。照说,每年年初,早就对“钱袋子”扎紧了,然而,往往就是由于扎袋口的“绳子”是“松紧带”,所以,拉一拉便可轻轻松松地得到“预算追加”。
  好在这种状况正在得到迅速改变。近年来,浙江省县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松紧带”换上了“钢丝绳”——预算审批和监督正越来越趋向“刚性化”。比如,对财政预算“设置”了三重关口,先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把住关口,要求财政部门根据各部门报送的收支计划逐项核定,并重新修改、核定;然后由来自审计、财政、统计和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对预算进行评审;最后再召开专题审查会进行“会审”。同时,在预算执行、调整、决算编制、审计监督这些环节也进行了配套立法,比如,加强了对“预算变更”的监督,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政府必须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请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人大常委会还可以要求政府责成审计部门就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项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如此等等,都是着力于抽去袋口的“松紧带”,对“钱袋子”加以严格、严厉地“看管”(10月18日《浙江法制报》)。
  当然,这些强化“看管”的措施,应该说还只是初步的。要真正做到财政预算一旦经过人大的审查、批准,政府就必须严格执行,达到一毛钱也不能“胡花乱用”的良好状态,恐怕还是要进一步着力改革。
  我国一位访问学者曾介绍过国外在监督公共财政支出上的“狠招”: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都公开在网上。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官员会被处分。一个事例是,芬兰中央银行行长一次公务接待,菜单中列有一道“超标”的“鹅肝”,这张菜单被媒体上网查阅时发现并曝光。于是,吃了一块“鹅肝”的行长被迫引咎辞职。
  区区“鹅肝”何足挂齿?但是,就是因为它超过了标准,是为预算所无,于是也为法律和民意所不容。这说明,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最有利于舆论和群众的监督,同时也最便利立法机关的法律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透明,是今后我们对财政预算强化监督的努力方向。这方面,最近也有好消息传来,重庆市日前宣布,他们将在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公布每个月全市财政收支完成的情况、公共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和安排的明细等内容。这个改革,力度不小,是强化对财政资金监督的一面闪亮镜子。
  是的,如果我们扎“钱袋子”的都是“钢丝绳”,并且“袋子”里的钱都得晒在“阳光”底下,那么,像芬兰那样的“鹅肝”,今后我们这里也不会有人敢端上桌面——财政预算就会被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